我不敢說悠閒的女人一定美麗, 但趕頭趕命的女人就一定不好看。香港女性不少身兼多職百事忙, 生活總是趕趕趕而有時做出一些不討人喜歡的舉止。

有一段時間我是坐巴士上班, 巴士每逢繁忙時間便十分擠擁, 也會有一條長長的人龍侯車。那時候我對一個跟我在差不多時間排隊的女士印象特別深刻, 她每朝也是急步走過來排隊, 希望憑那幾下急步能比同時也正前去排隊的人排前幾個位。有時巴士滿了不能再上客, 她便會從人龍中跑到車門,死命的嘗試擠上巴士門口的梯級上, 有時她會成功擠上, 有時會擋住巴士門使它關不上而阻礙開車, 車上等得不耐煩的乘客就會冷言冷語趕她下車。這樣說可能有點涼薄, 我覺得那女士的行徑很丟臉。

乘升降機時, 只要升降機門還未完全關閉, 那管空隙只剩下一厘米, 有些人都要拚了老命狂按鈕使門重新打開。不知是不是女性性子較急,我見到狂按按鈕的人通常都是女性。有次上班時在公司樓下等升降機, 其中一部已正在關門, 我便打算等下一部。突然有一黑影從我身後閃出, 猛按鈕使升降機重新開門, 那時才看清楚原來是自己的認識的女性。當時只好打招呼並硬著頭皮一起走進升降機, 也盡力逃避在升降機裡的人們的厭惡眼神。

雖然人生中總有無可避免的匆匆忙忙,但更多是因為生活習慣和性格使然。時間管理不夠好, 生活沒有計劃, 沒有耐性又不顧其他人感受。有些女人總像生活得很勞碌狼狽, 每天都像九個蓋掩十個煲, 老是抱怨時間不夠睡眠不足。其實只要時間安排好一點, 早點睡早點出門, 不要把約會或節目安排得密麻麻, 那自然能改善問題。我認識幾位在職媽媽,沒有幫傭也能把日常事務處理妥貼, 我知道絕不容易, 但並非不可能。我自己呢, 舉止也不怎樣優雅,但外出時也會盡力保持淡定, 盡辦法不讓自己趕時間。

當然, 努力賺錢也可解決問題, 有時候金錢真的可以買時間。有個高薪厚職的女性朋友告訴過我, 她過的生活並不怎樣,最奢侈的部份就是每天花百多元坐的士上下班, 這也是她工作其中一個原動力, 為的就是多睡一會和不用早上擠地鐵。

去了北京幾天, 是我的第一次, 丹尼的第幾十次。總結感受和貼士如下:

1. 北京和她的市民比其他內地一線城市可愛得多

2. 北京的服務水準也較也較其他一線城市到位

 3. 六月還不是北京最熱的日子, 但已經夠把人熱得面容扭曲, 也讓我明白了人們說的太陽很毒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行四人也忍不住入鄉隨俗打傘擋太陽。夏天的北京,所有人多的地方, 都會看到一片傘海

4. 這次拍了很少照片。反正近來出外旅遊都沒有拍很多, 因為突然覺得不一定要靠照片才表示自己在某個地方存在過, 想重溫風景又可以隨時可以在互聯網找相片看。所以情願花時間和精神用眼睛來看, 太倚賴鏡頭來看東西會忽略很多鏡頭外的事物

 5. 若要去長城極建議坐火車「和諧長城號」, 約45分鐘車程, 座位非常舒適, 又可避免堵車, 還要只是6蚊人民幣!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 一是班次不及巴士多, 二是火車站離長城入口比巴士站遠400尺。北京很多旅遊景點都有人兜售一日長城遊的套餐, 朋友試過說中途被帶去買東西了. 所以還是自己安排比較好

6. 跟其他消費指數較低的城市一樣, 北京打車不易, 你經常看到空車, 但司機們經常對正在努力招手的我們視若無睹。真想知道他們的揀客標準是什麼。

7. 推介餐廳有那家小館藏紅花, 環境,食物,服務都好, 價錢約百餘人民幣一位。

8. 全世界的名店都塞滿了中國人—但開設在中國(不計香港)的名店卻經常門可羅雀。北京如是, 記得之前在深圳萬象城的名店也沒有好多少。奢侈品在中國會被徵收進口稅, 增值稅 和奢侈品等稅項, 加起來可高達30%, 所以50%會買奢侈品的內地人會選擇到外地 (包括香港)掃貨

9. 出奇地我竟在北京首都機場用不錯價錢買到一雙Ferragamo。機場禁區內免稅還打七折, 最後價格約大約是香港價錢的七折, 但有平易近人的顏色可供選擇, 不像香港一到減價如不飛撲就只能買到難襯顏色

10. 差d唔記得講,在港聲稱永不減價的Agnes b 在北京減緊價低至6折。差點沒想拍下那個減價告示牌給大家看看

記得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跟隨父母去飲宴, 父母都會把我打扮得比平日漂亮, 穿一條溈漂亮的裙子,梳梳辮子 。 到了可以自己決定穿什麼的年紀我就不講究了, 覺得為去飲而裝扮很老土, 故此讀書時代大概是一副休閒裝束赴宴。到後來出社會工作後才慢慢懂得一點世情, 也因為有了薪水而有多餘錢買「飲衫」, 漸漸地出席婚宴也會穿得漂亮一些, 自己開心之餘也當替主人家高興。著好一點, 其實也是給主人家面子。

最近參加一個在酒店舉行的婚禮, 看到一個應是新人親戚的少女穿著內搭褲(legging)外加短牛仔褲。當時心想大概少女與我當年的心態是一樣, 然後突然覺得將來有機會做父母應該教導子女出席宴會的應有裝扮,這不僅是子女當晚美與不美的問題, 也代表家庭教養。我爸媽出席飲宴也會穿得好一點, 不是什麼貴價貨, 但至少是看得出來比平日隆重,這代表他們也認為「去飲」是應該穿得好一點, 但不知為什麼在我少年時他們沒有提點過我。

我工作的地方男同事們都只穿裇衫西褲,不用太正式。有一次同事在平日請飲, 我們大伙兒下班後一起到達場地, 在幾位領口鈕都沒扣露出白色內衣邊的男同事中,突然看見當中一位男同事刻意打了領帶。這是很簡單細微的一件事,   也不難做到,  但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感受到那位同事將婚宴視為一個隆重的場合, 所以也為此裝扮一下。又記得大學時期其中一課的教授在每一學期的第一堂和最後一堂必會穿起西裝打領帶,以前覺得沒什麼,現在回想起來便明白那是因為他重視他的課堂。

也許有人會說裝扮就得花費, 但我認為花錢在一兩件適合去宴會或重要場合是值得的, 而這些衣服也不一定很貴。我的「飲衫」都是連衣裙, 最平的也只是百多元, 是一全黑色的裙子, 加條珍珠頸鍊便可出門了, 簡單又隆重。

去飲看到穿休閒服的朋友, 當然也不會武斷地認為他/她不尊重新人。不過真的穿得太隨便的(如穿洞牛仔褲)就難免覺得對方不太了解出席場合的適合衣著, 有點不識大體了。

上週末無心插柳下看了玄彬跟宋慧喬主演的《他們生活的世界》, 發現這劇跟平日的韓劇很不一樣, 給我一個清新的驚喜。

這套電視劇在2008年首播, 但我是在2011年看《秘密花園》認識玄彬這個人才留意他以前演過的劇集。 那時對這劇的印象是- 撮合了玄宋戀和在韓國收視強差人意, 所以認為《他們》是劇情老套的偶像愛情劇, 加上當時玄宋已分手, 覺得這套劇無甚看頭又過氣, 一直沒有提起興趣去看。直到週末搜索其他劇集時見到《他們》便產生了好奇心, 說到底男女主角都是韓國當紅演員,何以當時收視會這樣讓人失望呢?

喜歡和不喜歡《他們》的人們大概是為了相同的原因 –以韓劇的標準來量度, 這劇非常樸實。 沒有令人眩目的美麗場景、沒有穿戴華麗的女二(韓劇通常是第二女主角才著靚衫!!)、 沒有非要人淚奔的情節、 沒有死去活來的偉大的愛情、 沒有富家子與灰姑娘。這些原素本是很多人喜歡韓劇的原因, 希望可以短暫離開現實世界, 浸淫在幻想中。劇中有大量由男女主角讀出的旁白, 有些會一時間不能明白過來,這些需要細細咀嚼的讀白讓阿豬媽們看的一頭霧水, 收視好才怪呢。

男女主角的簡單造型

網上找來劇情簡介: 以電視台為舞台向觀眾展示圍繞電視劇的製作和播放而展開的競爭和劇組工作人員們的艱苦工作。該劇講述新人導演朱俊英 (宋慧喬飾) 和電視台前輩的導演鄭志吾 (玄彬飾))在拍攝電視劇過程中互相敵對又互相欣賞, 最終相戀的故事。

朱俊瑛和鄭志吾是劇集的主線。兩人曾經交往過六個月然後分手了。然後到兩人各自回復單身後又走在一起,他們復合其實蠻隨意, 沒有排除萬難或者相對而視五分鐘並擺出一副你才是俺的最愛的心痛表情。隨口一句「不如我們再次交往」便開始了。交往後也沒有什麼浪漫花招, 只是以犧牲已經少得可憐的休息時間爭取與對方見面來表現掛念之情和甜蜜。現實的戀愛不就也是如此嗎?

最初兩三集朱俊瑛並不討喜, 衝動、多疑、自私、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經常滿腔牢騷、總是咄咄逼人等等…我還懷疑過她再次親近志吾是因為想利用他。相反志吾照顧後輩, 處事溫和圓滑, 為他在電視台裡嬴得很好的人緣。後來劇情鋪排出兩人的另一面—俊瑛可愛坦率勇往直前, 志吾自卑軟弱甚至背叛愛侶。劇中角色的性格都是立體而人性化, 而不是好人就好得像天使, 壞人就得一直壞下去那樣的童話故事式的平面角色。

我對劇集中段有幾幕印象深刻, 話說志吾因自尊心再次與俊瑛分手, 俊瑛幾次苦苦哀求但都被志吾毫不留情地拒絕。編劇借與志吾糾纏了十多年的另一位前女友妍惠(當初就是因為這個前度而離開俊瑛)的口告訴志吾「偶爾你真的非常殘忍, 不是說你經常這樣, 不過在你不知道的瞬間, 真的很殘忍,就像剛剛對俊瑛那樣」。雖然看到俊瑛痛哭的那幾幕我也動了惻隱之心, 但我認同決定分手後就不要做任何事拖拉或讓對方誤會, 就算傷了對方的心,就算自己也不開心也不糾纏、不慰問。與其惺惺作態地維持著朋友關係, 我寧願痛快地割捨。

寫了這麼多有關《他們》的感情線, 其實此劇也花很多篇幅在幕後人員如導演、助導、編劇、電視台高層等的工作狀況和難處。也藉著一班在劇中德高望重的綠葉老演員道出藝人風光背後的辛酸。也示範了一些場景如水底, 巴士和馬背上的戲是怎樣拍出來。有人嫌這些支線太多而使劇情雜亂, 我反而十分喜歡這些內容, 它們的作用就像志吾的一段讀白 –我們可在電視劇裡體驗到平日被我們忽略的,不知道的其他人的生活。

《他們》是少有我認為錯過了一兩句對白便不能完全理解劇情的韓劇, 也是追字幕追得最辛苦的一齣。不過還是高興能邂逅此劇, 讓我能窩在沙發上過了一個輕鬆愉快的週末。

提議說一下手袋裡的東西。 平日沒留意, 現在才發覺我的手袋內容沒有太多女性特質。

除了一般城市人出外必備的錢包, 鑰匙, 手提電話外, 我的手袋幾乎沒有其他常客。

不少女士外出都會攜帶化妝品以備不時之需。我會化妝, 但討厭補妝, 也不喜歡在公眾地方給陌生人看到自己對著鏡子擠眉弄眼, 所以我很少帶化妝品外出, 反正用不著。最近連潤唇膏也沒帶出街了, 沒有什麼原因, 只是半年前去旅行時把潤唇膏放在旅行專用的背包裡, 回港後一直沒有把它放回平日用的手袋。而且我在家和辦公室也有潤唇膏, 所以又覺得沒有必要置一支潤唇膏在手袋裡。

一件奇怪的東西也不時在我的手袋作客 – 它就是機票的焉尾。每次坐飛機機後我都會把那張小小的票尾放在手袋的內袋, 接著便會完全忘記它的存在, 直到幾個月後才會再次發現。如是者一年出國幾次, 我的手袋便經常藏著一至兩張機票票尾。

以前我的手袋也經常放一本讀物, 或雜誌或書本, 好在坐車的時候看的。不過現在是走路上班,便很少機會在車上閱讀了。但選購手袋時我仍會挑放得下一般書本的。

 一些女性朋友每次外出都會帶著一個重甸甸的手袋。 Ipad或手提電腦, 化妝袋, 和其他必需品, 有時候還要加上名牌包包本身的重量, (那個妙妙牌手袋上的大鎖頭是一絕), 真的讓人舉步維艱。

某日看到Blogger偽主婦上載了雞蛋布丁食譜, 趁復活節假期試做一下。食譜材料非常簡單–  牛奶, 雞蛋, 糖,雲呢拿香油和少量牛油。我把雲呢拿香油改成雲呢拿油糖, 味道也很不錯。

材料(兩人份量)

牛奶一杯 (200ml)

雞蛋兩隻

雲呢拿糖15-20克*

少量牛油(塗抹焗杯週圍用)

砂糖20克

* 雲呢拿糖能在CitySuper賣蛋糕材料區有售, 60元6包。每包7.5克。

做法:

1. 先煮焦糖。砂糖20克加一湯匙水, 放入微波爐叮3分鐘, 如果顏色仍是透明即還未夠時間。再叮30秒, 待顏色變成玳瑁色便成。如叮過久見到微波爐出煙表示焦糖已燒焦, 那時候焦糖會變為啡黑色, 味道超苦。為什麼我知道? 因為我燒焦左兩次囉~

煮好焦糖後分別倒進兩個已用牛油抹勻的焗杯內。

2.雲呢拿糖加進牛奶內叮一至兩分鐘至暖和, 不能太熱, 不然加入蛋漿後蛋會變熟

3. 把雞蛋打散, 用篩子隔去渣滓, 蛋漿與牛奶拌勻, 然後倒進焗杯內

4. 把焗爐預熱至160度。 置焗杯在一個較深的焗盤內, 放入焗爐中。加水在焗盤至焗杯約一半高度。焗30分鐘。

5. 查看蛋漿的凝結度, 如中心還沒有凝結表示還沒有熟透, 再每十分鐘查看一次, 直至熟透

6. 待焗杯冷卻後放進雪櫃冷藏。食用時可用小刀沿邊界開, 然後反轉倒在碟上, 小心糖水漏出。

食譜參考: 偽主婦的生活日記焦糖雞蛋布丁

你們的朋友圈中有沒有這些人 – 遇到活動邀請, 總是爽快地應邀, 但在活動臨近時又隨便失約。

我們這代人安排團體活動大多經電郵和Facebook發邀請, 比以前挨家挨戶打電話方便得多。或許就是太方便,所以人就開始對邀請漫不經心, 每次收到邀請時總會熱情爽快的回答「count me in!!!」,「so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u guys/girls!」。待活動日期漸近, 搞手再確認人數時就開始轉口風說最近很忙未必能夠出席, 但會盡量「drop by」.活動當天當然無影。更有甚者在活動開始後才以短訊通知「sorry can’t make it today. You guys have fun lah」。

上週去燒烤, 原定有20位出席者。當晚就有兩三位臨時whapsapp說來不了。那主人家早已預備好的食物突然多了出來怎樣辦, 計數時又應不應該算你一份? 怕且那幾位甩底人士從來沒有考慮過。 早幾個星期與幾位朋友去旅行, 其中一位朋友義務安排了幾天行程, 打了不少長途電話預約這樣那樣, 讓大家不用到達後手忙腳亂。中間發了兩三個電郵跟大家確應活動價錢和時間有沒有問題。 當中一位朋友完全沒有回音, 最後在出發前的一天還說不去了。當然這個人自負所有金錢損失, 也提供了不太有說服力的失約理由,但難免掃了一行人的興致。

 我發覺很多人收到邀請從不細想便答應出席, 然後才慢慢考慮到時去不去。又或答應後卻不會留出時間, 之後遇到更有興趣的活動,就隨便放朋友鴒子。每人都有自由選擇想見的人想做的事, 遇上興趣不大的人與事, 大可婉拒出席, 不用惺惺作態一輪後又要反口覆舌。 大都會裡人人都忙, 一班朋友能找一天出來聚聚已屬難得。約好了就請負責任, 這是對想與你見面的朋友的基本尊重。

週日撇下丹尼與朋友一起行山。從東涌出發以大澳為終點。我們輕輕鬆鬆地走,預計需時4-5小時。誰猜到會遇到以為政府宣傳短片才有的情境。 當我們走到了最後45分鐘的路程, 見到遠處有山火, 不以為意。後來再多走15分鐘,見到前面的人折返,說前面火勢較近, 不宜行走,說罷便走了。這時我們一行十多人得決定, 到底繼續勇往直前還是沿路折返。向前走30分鐘便到目的地, 但不知道途中的情況有多壞。折返起碼要走個多小時才有離開山路, 但個多小時裡又不能肯定火勢會蔓延到什麼地步。經過商量和觀察風勢後, 我們決定向前走, 但要與時間競賽, 在火勢燒到前要逃到安全地方。

隨著不知是誰一聲令下–「跑啊!要快啊」, 大夥便像聽到馬拉松的那一下槍聲一樣馬上起跑, 氣氛也隨著我們的喘氣聲而緊張起來, 飛灰也愈來愈多。那刻腦裡不受控制地浮現多年前八仙嶺意外的畫面, 心裡掙扎應不應該給丹尼打個電話. 不然有什麼不測,我跟他最後一句話就是早上電話的那句「好起身去睇中醫」。跑著跑著到了最接近火勢的一段, 大約與我們相距10米, 已能清楚聽到植披被火燒得劈劈啪啪的聲音, 讓大家更加緊腳步的跑。

最後大家順利到達安全位置, 除稍作休息外大家紛紛拿相機拍下剛走過的路。過程有點驚無險, 成為大家一段特別的回憶。再一路下山便遇到陸續上來的消防員, 從他們對講機對話中聽到火場面積大約200 x 300 米。沿路上看到不少墳墓, 看來清明期間消防員是有得忙了。

紅十字會的網頁找來遇上山火安全逃生方法

當災害發生,而人們對災害的預測或處理能力稍遜的時候,災害就會演變成災難。因此,遊人應提高警覺,不可輕視山火的威力。當不幸遇上山火時,應留意以下提示:

  • 保持鎮靜,辨別山火從那方向蔓延。山火在日間比較難看見,應留意飛灰和火煙味。如看見濃煙,濃煙的方向預示著風向,同時也預示著那是火勢蔓延最快的方向。
  • 避免跟山火蔓延的同一方向走避。
  • 走避山火時,謹記選擇附近較少植物、雜草稀疏、地勢平坦的地方或山徑逃跑。
  • 切忌往山上走,因為會消耗體力。
  • 亦忌走進矮小密林和草叢,因為山火在這些地方可能會蔓延得很快而且熱力也較高。
  • 如果山火迫近而又無路可逃,則應以衣物包掩外露皮膚,逃進經過火燒的地方,這樣可減輕身體受傷的機會。

上回講到不要身痕八卦無無謂謂走去排隊。話說開倉最後兩天是週末, 而我一直買不到26cm的圓鍋(之前兩次整個場只找到一隻黑色的26cm!!),所以一直猶豫應不應該在週末再去一趟。理性的天使告訴我,再去除了圓鍋外一定又會買其他東西了。反叛的魔鬼反駁: 「難得地點跟家不遠,理應盡用地理優勢啊,難道你不想看看別人早上能買到什麼好東西嗎!」

最後交由天決定。不設鬧鐘, 自然早醒便去。

星期六十點多才起床,算了。去到也不會剩什麼好東西。

星期日--咦?起來時才8點20分。想起可能買完回家丹尼可能還沒起床,神不知鬼不覺,一邊竊喜一邊嘆咖啡,梳妝一下便出門了。

九時正到了場地,暗暗數過約排第25個。心裡盤算如果前面沒有大規模打尖,我就能第一批進去。最後還是有零星不規矩行為,如一個朋友先排,另一位就十點半後才到那種,不過情況不算太壞,大家都睜一眼閉一眼算了。買東西都是求開心,大家不守規矩也不要太過,互相尊重便不會發生不愉快事件。

兩個小時靜靜看書,時間比想像中快過。最後成功成為第一批人入閘。11點正進場,12點已回到家門口了。

拍了以下照片給家妹告訴她買了什麼給她,其實她沒有什麼反應,我猜她連 Le Creuset 是什麼都也不太知道...

然後不知丹尼有心或無意,見除了以上還有幾袋在旁,說何不連我買給自己的也一併拍張照吧。(他是想看看到底我買了多少東西吧?) 

就是這些了(粉藍粉紅小焗盤不是開倉買的), 比起粉絲們真是小巫見大巫啦。我不是特別喜歡LC的瓷器(stoneware),覺得它線條不夠細緻精巧.所以這次本來沒有打算買瓷器。不過星期日進場時看到那些粉色系碗,想到只有早起的鳥兒才有機會買到.就覺得自己不應浪費早起鳥兒的權利。就這樣我多買了8隻碗。(我11:30am 再經過貨架時已全都沒有了)本身前幾天已買了紅色的油醋瓶(事後還發覺手工還要不是太好!),週日早上又見到很多人恨到流口水的加勒比海藍色,又覺得不買就蝕了,但自己已有一套, 唯有塞俾家妹。整個早上一心想著不要蝕底,最後就變了蝕大錢!

掙扎了些時間到底應不應該把價錢列出來。一直以來覺得購物後沒有必要就不要開價錢,貴平都會有人有意見。但有時在其他網友的blog見到好物都會想知道價錢作個參考,將心比己, 就決定寫下了。

綠色 Kiwi 20 cm 圓鍋 :  原: $2,738     現$1,180

啡白色Dune 26cm圓鍋 :  原: $4,278     現$1,780

綠色 Kiwi 36cm橢圓形燒焗盤:原: $N/A     現$400

芥末黃Dijon 30cm 長方型燒焗盤: 原: $2,058    現$400 (最抵買最好用呢個!)

櫻桃紅/加勒比海藍油醋瓶套裝: 原: $528     現$220

啡白色Dune 長方型烤架:原: $1,748     現$720

粉紅粉紫湯碗(隻): 原: $228     現$110

翠綠fennel green大碗(隻):原: $308     現$160

真正跳樓價的不多, 很多東西在正價的時候我很懷疑有沒有人會買…

上面提到油醋瓶手工不好, 就是其中一個瓶蓋封口不嚴。左一的蓋子是不能完全塞進去的, 中間那個是正常的, 右邊那個是我一直在用的, 封得嚴,才$60而已。

很久沒有更新這裡, 主要原因是我的notebook 壞了一直沒拿去修理, 又不好意思長時間佔據丹尼的電腦。現時主要用ipad聯系世界, 但用ipad 打大量文字比平常的鍵盤麻煩得多,所以這裡又荒廢了一些時候。

若你是Le Creuset 的粉絲或有留意Yahoo 那邊有關烹飪的blog, 想必知道上星期( 3/13 – 18th) Le Creuset 在海港城開倉。我家的3個鑄鐵鍋全是紅色的Staub , 用得好好的也夠用, 所以沒有需要再添購鍋子了。  LC 開倉一般每年兩次, 三月在尖沙咀, 九月在銅鑼灣, 今次開倉位置離我家不遠, 對我來說方便得多。 而且家妹幾個月後嫁人搬家, 我便以替她添置廚具為藉口去看看。

初定目標是給家妹添兩個20cm和26cm的圓鍋, 顏色沒所謂,不是黑色便可。 我家的圓型鍋子組合也是這樣 , 已足夠應付炆煮和煲湯甚至煲仔飯。開倉總共六天 (星期二至六11am-7:30pm), 每天會有補貨和可能有新貨 (就是之前日子沒有的款式)。

我共去了3次, 頭兩回都是放工後在回家路上(其實都有少少兜路的)去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看得上眼的。 第三次是在開倉的最後一天星期日早上。把幾天的經驗綜合了幾點, 如果你不太拘留於款式和顏色, 只是用家而不是收藏家,  可以看看做個參巧。

1. 不要開倉第一天去。這一天通常都有大量LC狂熱粉絲天矇光就開始排隊, 正常時間去執到死雞的機會極微。而且第一天較大機會出現混亂, 待主辦單位熱熱身才去比較安全

開倉場地, 加第一天顧客的投訴
相片來自 Le Creuset HK facebook page

相片來自Le Creuset HK facebook page

2. 自備珍寶size 環保袋或手拖行理箱。場內並無購物籃,更沒有地方讓顧客先放下已選好的產品。即是說,如果你選了兩隻鍋子, 想行多幾個圈再看看那些瓷器, 你便得拿著兩個鍋子兜圈子, 因為你一放下, 其他人便會當你不要而拿去

3. 孕婦, 小童, 身體虛弱者不宜進場。在場內什麼年齡的人都有, 很多人帶了小朋友。其實進場者和職員在場內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的。看以上圖片你便看到所有產品一件件都放在鐵架上。要看產品就得在架上打開盒, 或把盒子搬到地上才慢慢看。我就在架上打開其中一個盒時不小心推開了另一盒,令盒子向架的另一邊跌過去, 差點沒砸到站在另一邊的職員 (我看不到她因為架的另一邊是貨倉,有布蓋著), 幸好她沒事, 不然我可能因為買煲而誤殺被拉去坐監。好了, 到我學精先把盒子放到地上再打開, 又會發覺很多人在自己的頭上開盒。不難想像, 如果別人一冼手, 我的頭骨便會爆裂…

4. 最好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 一進場便先拿下目標, 其後才看其他東西

5. 要不晨咁早就去排隊, 要不3點後才去。基本上最靚的東西(即是粉紅粉紫粉藍和加勤比海藍等等等等顏色的任何產品)很多時在頭兩輪(大約頭80-100人吧, 約開放時間一小時內)已賣光光。所以如果你做不到頭100個人, 就索性等沒有那麼擠迫的3點後才去吧。3點前很多時都要排隊才能進場,但又不保證買到好東西。

6. 又, 如果你不打算買靚顏色的東西, 只想買些用具, 就不要像我咁身痕星期日走去排隊八卦。詳情呢, 請看下回分解。

簡單又惹味的一道菜。最煩人的不過是要到南貨店(即老三陽那一類店) 買支糟滷。如買不到一字排, 以排骨代替亦無不可。 

食譜來自十四樓的廚房, 寫得清晰易明,我就不在這裡重覆了, 有興趣可參考這裡

情人節就這樣過去, 幾乎無聲無息。 早就決定在這一天轁光養晦,免去花免去禮物,更要避開高級餐廳。

Facebook 仍是不少女性的必爭之地, 有花冇人樣的照片空群而出,還要寫幾句情深說話以表驚喜和幸福。有夠鬥個你死我活的– 老實說,收花人比送花的還要忙得多呢。我對喜歡情人節喜歡收花收禮物沒有什麼意見, 畢竟是兩人間的相處之道。不過既然要公開到Facebook, 炫耀技巧就最好高明一點點。最讓我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寫著「我扎花係全公司最大架, 大過GM收到o個扎啊。多謝Honey!」 唉, 卿本佳人…奈何要做些如此老土的事。

那晚除了繼續留意Facebook上的戰況, 我就只弄了一道丹尼喜歡的脆皮羊架作為小型慶祝, 吃完晚飯丹尼就禮尚往來地陪我到家附近吃杯乳酪, 就這樣了。

脆脆羊架食譜

威爾斯羊架一包(我在Food Depot 買的,好似City Super 也有賣)

新鮮迷迭香兩至三條 (如沒有便用乾的, 不過香味稍遜)

蒜頭2粒切片

鹽一茶匙

黑胡椒少許

橄欖油兩湯匙

法式芥末約兩湯匙

脆皮材料

腰果 10-15粒, 焗香 (高級超市有賣已焗好的)

新鮮迷迭香兩至三條 (如沒有便用乾的, 不過香味稍遜)

巴馬臣芝士25克

麵包糠約100克

法式芥末約兩湯匙

麵包糠約100克

鹽一茶匙

黑胡椒少許

1. 羊架解涷後, 用水沖淨血水瀝乾, 用鹽和黑胡椒塗勻, 加入新鮮/乾迷迭香葉 和2 粒已切片的蒜頭, 醃至少半小時

2. 把脆皮材料 (迷迭香,蒜頭,腰果, 巴馬臣芝士和麵包糠)放進食物處理器(food processor)攪碎

3. 燒熱鑊, 下一湯匙油, 把羊架的四面略煎 。

5. 預熱焗爐至400度,在焗盤下一湯匙油,把醃好的羊架焗20分鐘

6. 把羊架從焗爐拿出, 在有脂肪那一面塗上法式芥末, 然後再加上混合了香草芝士的麵包糠 (剩下的可灑在焗盤上), 再放進焗爐約10-15分鐘 (視乎你想要的生熟程度,我焗了15分鐘已有8成以上)

7. 焗好後等20分鐘,便可上碟。

如果想加薯仔, 可以把新薯洗淨,澀乾,切半,  於步驟5時平面向下 (皮向上)並灑上大量鹽, 然後在步驟6時反轉薯仔。如羊架弄好時薯仔仍未焗透, 可先把羊架取出, 再多焗薯仔一會。

食譜參巧 – blogger 11R and Steak at Home  

每逢佳節, 敝blog 的點撃率就會出現此情況:

昨天(二月六日)是元宵節, 報章又再次訪問Lunch Actually,大概撩撥了不少單身人士的心事, 間接使我這個山旮旯網誌也受惠。

我對各位在佳節而誤闖敝blog的有緣人的忠告是–有閑錢不妨一試, 當買個機會也好。不過要有心理準備成功率不算很高。我知道的三個人在兩年前參加過Lunch Actually 的服務, 一位是多年好友 (即之前幾篇所說的H), 一位是數面之緣的朋友(H的朋友), 一位是朋友的朋友。三位都是女性, 三位參加時都未到三字頭, 三位都是專業人士,月薪不下於五萬。

結果是– 當中兩位在三頓晚餐約會中並沒有找到適合人選, 最後一位配對成功並成為正式情侶, 後來卻因性格不合而分開。

謀事在人, 成不成事還要看很多因素。

近年不少人都會以蝦子/鮑魚麵餅作賀年禮品, 今年我也收到兩盒。靈機一觸, 以之做個豉油皇炒麵作早餐, 既經濟又較在外吃的炒麵健康。最重要除銀芽外其他作料都是能在廚房順手拈來的東西,製作非常方便!

食譜 (兩人份量)

-即食麵餅3個 (每人約分得一碗半)

-銀芽半斤

-蔥3至4條,切段約兩寸長

調味

-生抽2湯匙

-老抽2湯匙

-糖1湯匙

(以上3樣拌勻)

-麻油少許

  1. 把水燒開, 水滾下麵餅, 用竹筷子弄散麵餅, 過程約3分鐘, 然後把麵條放在筲箕瀝水。
  2. 把鑊燒熱, 下一湯匙油, 中至大火, 加入麵條, 逐少加入調味料 (生抽,老抽,糖), 炒至所有麵條變色
  3. 把麵條撥到一旁, 下半湯匙油, 下銀芽蔥段, 略炒後與麵條拌勻
  4. 上碟前下數滴麻油

丹尼是食肉獸, 故此我加了一些牛丸豬肉丸。這些在炒麵條前炒熟放在碗裡, 到銀芽也炒熟後再加進鑊裡同炒。

下次要炒得再乾身一點

翻看家中食譜才知道江獻珠也寫過鼓油皇炒麵, 在此也奉上她的專業版本食譜以供參考。

作料:

炒用熟麵餅…..2個

銀芽……150克

鹽…..少許

青蔥…..4棵

油…..2湯匙加2茶匙

台灣壺底蔭油…..1湯匙

大孖牌頭抽…..1湯匙

九龍醬園老抽…..1湯匙

雞湯…..1湯匙

麻油…..1茶匙

準備:

1.大火上燒開一鍋水,投下麵餅,改為小火,用筷子挑散,便倒在疏箕內瀝水,用剪刀當中剪斷麵條使易於處理。

2. 小杯內調勻三種醬油,並加雞湯稀釋。

3.青蔥切3厘米段,每段直分為兩半,銀芽用前瀝乾水。

炒法: 

1.罝中式易潔鑊在中大火上,鑊熱時下油2茶匙加入銀芽炒至僅熟,下些許鹽,鏟勻後移出瀝水待用。

2.放鑊回中火上,下油一湯匙搪勻鑊面,加入麵條,用筷子急急挑散,繼下油一湯匙,沿鑊邊繞下,不停挑動麵條至熱透,逐少加入小杯內的醬油,每加約一茶匙,挑勻後方可再加第二匙,直至加完為止。

3. 是時加入炒好銀芽和蔥段,繼續挑動使與麵條拌勻,試味,如覺不夠鹹,隨戈口味酌量多下蔭油或頭抽,再下麻油包尾上碟供食。

食譜上所用三種醬油,只是個人選擇,代表了甜醬油,鮮味醬油和用以上色的優質醬油,分量足以調好麵條的味道。讀者可作個人選擇,不必依足指示。

壺底蔭油在「台灣食品公司」或「有食緣」有售,市上優質醬油品種不少,不必拘泥,就算用普通醬油味道也不錯的,普通炒麵餅每個只值兩塊錢, 只要有好醬油便行了。

報紙昨天報導有關一個叫Unfriend finder的工具, 此工具可以監察Facebook 有誰把自己從朋友清單中刪除。你, 會不會下載這個工具呢?

我定期也會檢閱一下自己的朋友清單並刪除一些從沒有在Facebook上有任何交流的「朋友」。以前初成為會員時覺得新奇, 新增朋友比較寬鬆, 會主動要求同人做朋友外, 也容易接受人家成為朋友的請求。後來Facebook的泄漏私隱問漸受關注, 便逐漸把Facebook 的功能從認識新相識的朋友調節成與現成朋之間聯誼和接收資訊的工具, 朋友的人數就漸漸定下來, 不再大幅增加。為了保護自己的私生活, 一些只有一面之緣之後從無交集的「朋友」也決定刪掉。

當然我也得到報應, 被其他人從他們的清單上刪除。通常是因為看到清單人數減少了而知道, 有時心也會酸溜溜, 想著是誰按了一下鈕把我拒諸門外? 不過想到自己也做同樣的事, 就明白不能介懷太多。沒有Unfriend finder 這類工具, 要揪出把自己刪除的人是挺不容易, 在Facebook擁有三四百個朋友是等閒事, 要找出誰在清單中不見了有如人海撈針。其實會把自己刪除掉的人, 原因不外乎是自己對其生活毫無關係, 或自己乞佢憎。給我知道那個人是誰又怎樣? 難道將來有機會碰面時揶揄對方一番這樣小家? 或是死纏難打地再發個friend request給對方?

約干月前我在Facebook上看到有位朋友寫了一句「xxx和yyy, 既然你要unfriend 我當初又為什麼要add我呢?」, 恰似男女朋友被飛的一方發出的哀鳴,滿腔悲慟和不甘心, 可見不是人人也能承受被拒絕的事實。我們在社交網絡得到不少朋友, 八卦和資訊, 享受其中,不亦樂乎。現在似乎要學習適應朋友清單的人來人往, 如果不能承受被刪除的苦, 最好還是別尋根究底了。

若舊夢 不堪追
就別問 那誰

從何時 你學會 灑脫面對 ?

我跟丹尼為新年準備的第一件事是買年花。因為想避開年廿九的人群, 所以我們便自作聰明地在花市開始的第一天(年廿四)去買花。本來以為年花買就買唄,誰知道在逛完一檔又一檔也不知道從何入手,蘭花鮮艷搶眼, 但不知道能否捱到新年(事後才知道蘭花可放一兩個月), 桃花夠高夠氣派, 但每個檔口也至少放了幾十棵, 怎樣挑選才是正確呢?又不知道家裡的花瓶能否支撐到這麼高的桃花,  逛了兩個圈後決定收兵回家, 空手而回。

那天晚上我們順道去了家附近的花店看看。這家花店就像Solomon Bloemen那樣, 賣的不是花, 而是設計, 所以價位非常高, 但是十分漂亮。我看中他們的桃花, 品種不是花市常見的那一種, 而是北京桃花, 是種在泥土裡的,是名副其實的桃花樹。 枝上帶著翠綠色的葉, 桃花的顏色比香港常見的淺。我裝作漫不經心的看一看價錢牌, 一棵盛惠三千八百個大洋。心裡涼了一截, 在店員面前故作鎮定一會後便拉著丹尼逃離了花店。

我們等到年廿九中午又再出動, 期間再次經過花店。可能丹尼想行桃花運想得瘋了, 更大可能是他不想去人多擠迫的花市, 他跟我說不如買了那棵北京桃花好了。我雖然非常心動,但實在過不了那心理關口, 所以便說要先到太子的花墟看看。

我們在花墟一邊與人群肩擦肩, 一邊看看有沒有心水。就在快到路的盡頭竟然有一家店也有售北京桃花, 只有兩棵, 價錢只是$698, 最後換了一個較大較漂亮的花瓶, 加了些石塊和泥土, 買單九百多元。

我家的桃花樹

祝大家在龍年也能以低價買到心頭好。

最近花很多時間在學習烹飪。工餘時間不是在廚房砰砰彭彭, 就是在街市買菜觀摩, 又或是在沙發上看有關料理的書籍。在大學數年不與家人同住時也有下廚, 不過並沒有花太多心思, 只在跟著從網上找來看上去靠譜的食譜,算是煮一餐過一餐, 沒有刻意追求廚藝上的進步。這一次比較認真, 除了搜集了一些較複雜的食譜外, 還多看了些食譜以外有關廚藝的書籍, 希望增加烹調的知識和技巧。每次完成一頓飯, 都盡量記下可以改善的地方, 希望下次可以改善。 

我想不少女性也像我這樣, 初入廚時只不過是玩票性質, 試試自己的廚藝。後來愈做愈有興味, 就索性一頭裁進去。這情況又以結婚女性較多, 原因是婚後有了自己地方, 很多活動都轉到家中進行, 烹調就成為女性朋友間一個不錯的共同活動。不少人說過想留住男人的心就先要留住他的胃, 但我下廚幾乎是全為了自己。在廚房裡洗切煮那一段不容許心有旁騖的時間, 心境反而變得非常平靜,  像跟廚房外的世界與煩悶隔絕了。隨著自己經驗一點一點累積, 時間和調味不再需要緊緊的遵循食譜, 聽到別人喜歡自己弄的菜, 說一聲「好吃」, 我得告訴你, 那滿足感對一個中女來說彌足珍貴。 

至於留住丹尼的胃這因素差不多不在我考慮之中, 他對吃壓根兒不講究, 最喜歡吃餐肉漢堡排那些加工食物。對食物只求方便快捷, 不太欣賞要花時間和心思來烹調的食物。這好處是我煮得好與壞他也能照吃如儀, 不會有什麼投訴。壞處是跟他談吃,就不得不有對牛彈琴之感。有一次我想煲西洋菜湯而要買鴨腎, 他說家裡沒有略去便可, 沒有鴨腎也分別不大。 雖然他是出於想方便我, 但另一方面他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我為了一道菜而大費周章(在他眼中到街市去己是大費周章)。不過這還不算最可恨的地方,他最惹我討厭的是當我忙於燒菜的時候, 大搖大擺地走進廚房來「指點」我。他就靠他幾百年前中學時代在茶餐廳做暑期工的經驗, 就煮過幾個方便麵, 煎過幾條雞肉腸, 進來的時候就搶去我手上的鑊鏟來示範正確做法, 擾亂我心中已定好的步驟, 氣得我多次想用要雙手才拿得起的鑄鐵鍋砸向他! 要知道正在下廚的女人都像正在孵蛋的母雞, 是惹不得的。

之前在找一套三本的《食物與廚藝》,用來看廚房門口, 找了幾家書店都找不到便從妁網上著手,最後發現一位blogger能幫忙從台灣訂過來便向他下訂單, 確認訂單時這位blogger並沒有收取任何訂金, 只說見面時再付便可。

食物與廚藝1-3冊 (套書)

照片來源: 博客來書籍館

Blogger 是個挺拔的中年漢,一身貼服的西裝,明顯不是以代購書本為正職。交收時邊付款邊忍不住問他為何不收訂金, 不會有人訂了又不要嗎? Blogger 把零錢找回給我後, 不慌不忙地說以前試過收了訂金後卻訂不到書,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之後等交收時才再收款項。他笑說他的正職其實是賣保險, 需要時時擴大自己的人際網絡, 所以便藉代購來多認識不同的人。他留了一張名片給我, 微笑著說有需要可找他, 之後再沒有提過有關保險的事便分別了。 

對於這位blogger的真正身份我是頗意外, 但也十分佩服他的創意。他藉著提供代購服務來告訴新認識的人他也能夠提供保險服務, 雖然代購服務坊間有的是, 我想他也有收點水腳費 但當他說出自己是位保險從業員時他能不抗不卑,  大家的認識也不在於他要找保險生意, 而是我要找他訂書。這比起一般的保險從業員, 這位blogger的擴大社交網絡技巧似乎又略勝一籌。 

為了引起賣廣告的嫌疑, 我不會在此公開blogger的資料。如有興趣知道更多這位blogger代購書本的資料我可把他網誌的地址電郵給你。

昨天我經歷了一個第一次, 讓很多女同事都震驚了…

人生身一次著legging

Legging 是連著冷襪, 不是我加的。是上年Initial換季大減價用三折買來的,但最後等到今年才開封。

踮腳是想讓你們知道–襪有乾坤, 登登登櫈!

Tada!!!

這個第一次的發生之始有段小插曲。早上穿戴好後想拍張照片留念, 便跳上床叫醒丹尼。我站在床上,混亂中好似踩到他的膝蓋一腳。他哎呀呼痛了一聲, 又問不如晚上再影好不好,然後倒頭昏睡過去了。

晚上再見到他,他便投訴說他的膝蓋痛了整天,連出外吃飯也走不動, 想去以前踢球受傷做腳部手術的醫院又不知怎跟別人說自己老婆踩斷了自己的腳云云, 叫我以後不可以再站在床上…

可能他真的有點淒慘, 不過我聽後一直忍不住笑, 還跟他說被踩到後還能睡著, 應該不是很痛吧?

他的解釋是:「我不是睡著,而是痛到暈左!」

又是一陣大笑聲。

這個沒良心的老婆。

 

 

最近到Petrus 吃晚飯看到有趣的一幕– 用膳期間有客人進來,當中有男士穿了短袖上衣。負責帶位的侍應熟練有禮帶領客人上座, 另一位侍應則信步拿來一件黑色的西裝外套,簡單幾句向客人解釋過後便細心的搭在短袖男的椅背, 替他掩飾他不符合餐廳的衣著規定(dress code)。那晚, 我就看到侍應拿了三件黑色西裝外套給不同的客人。可見老牌高級西餐廳欲保留傳統, 在人們穿戴越求簡單舒適的大趨勢下, 吃力程度可比欖球賽上追著祼跑觀眾那個氣喘如牛的保安員。

付上高昂的金額去fine dining, 有幾多人真是為了尋找食物味道的真諦?  大部份人期待的是一個體驗, 而食物只是體驗的一部份。幾小時的晚餐, 餐廳化作舞台, 擺設美輪美奐,服務細心周到, 食物賣相精雕玉砌, 為的就是讓客人逃離現實,享受短暫的貴族式的生活感受。為了不破壞整體的夢幻氣氛, 客人也需要合作成為場景裡的活動佈景, 以達到衣香鬢影的效果,成就這幾小時的戲碼。

我對fine dining的dress code 的看法是–既然打算參與這場戲, 就應該盡情投入, 讓自己容光煥發的走進餐廳。不為討好他人,只為自己快樂。女人出席要扮靚的活動, 雀躍心情提早在打扮時(有時甚至會早在買衫的時候)開始, 可以未出發先興奮, 增加晚飯費用的價值, 何樂而不為?

至於Petrus 那些黑色西裝戲服, 真正要掩飾的其實不是客人不合規定的衣著,而是要蓋住餐廳為了多做生意是沒有拒絕不願交戲的客人,又假裝要保留傳統的虛偽與唏噓。

當《那些年》差不多開到荼蘼,在facebook已看過上百條有關的此片的感想後,我跟丹尼終於去看了。

電影拍的好看,男女主角也選的好,找來兩位當初還沒有很紅,仍有鄰家少男少女味的演員,若當初找來超級俊男美女或大牌明星就拍不出現在的味道了。 不過我沒能像facebook上的朋友們那麼投入,說什麼「每個男/女人年輕時心中都有個沈佳宜,/柯景騰」, 7年中學生涯我都在女校渡過, 青春期內沒有男女同校的經驗。 那些年, 始終沒有機會成為他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唉…(其實可能就算讀男女校也無機會)

不過想像中的男女校園生活跟《那些年》裡展示的也頗相像-男生都有用不完的精力但智力卻有待開發、 女生都愛靜靜的坐在一旁看著他們無聊、男生女生以鬥嘴作相處方式,表面一定作水火不容狀,但有時候男同學會很型地為女同學挺身而出(柯騰借英文書給沈佳宜一幕)、班裡一定有誰暗戀著誰等等。

戲中有一幕趕去安慰因為聯考成績滑鐵盧而大哭的沈佳宜, 那讓我想起一個男性朋友L的故事。 中四那年L跟一個女同學走在一起, 還記得他告訴我那女生是他喜愛的類型–戴眼鏡,長頭髮。他十分喜歡這個女生, 但不懂得與她相處,以為專橫是表現愛的方式, 他連女同學跟其他男同學交談也忍受不了, 結果經常爭吵.沒多久女方便提出分手。L為此非常傷心,但也挽救不了他的初戀。到中五會考放榜, L夠分數升讀原校, 而女同學因為成績不夠理想要找另一家學校升讀中六而感到非常徬徨。L跟女同學說他可以與她一起到其他學校讀書,女同學最後拒絕了。自此彼此各有各忙, 不太聯絡了。直到大學畢業後幾年,L輾轉從同學中聽到該名女同學撞車進了醫院的消息後心裡又泛起了漣漪, 掙扎過後終於買了一束花, 探望她之餘希望能夠再續前緣, 並而更成熟的方式去愛女同學。可是到了病房與多年不見的女同學談了些時間後,才發覺女同學不再是他心中一直夢縈魂牽的女同學,也明白所有事已不能回頭,只能自此心中留一角給那位中四那年的女同學。

《那些年》這套純情校園片能夠得到眾多男士的認同, 是否因為他們都在劇中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少三十開外的男性朋友在facebook都表達了對這部電影感受至深, 而我腦海竟然出現《喜劇之王》裡那個男人在夜總會中要生要死嚷著要找初戀的畫面。 不過最後他們都能回到現實 其中一位就以此作為感想的結尾:「可是這類故事只會發生在長洲, 女主角到頭來還是會出去中環識返個banker… 最慘個男仔去到Ritz Carlton 還要俾成千銀睇女神出嫁 …」

生活在城市的地球人大概不會沒有聽過金融海潚、信貸危機、債務違約、次按風暴, 還有一推「三字經」 – CDS, CDO, AAA 等等等等。我不知道世上充分明白以上名詞的人有幾多, 但像我聽得一頭霧水的人肯定更多。這些詞彙幾乎每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有嘗試努力一點去學習這些字的意義, ,但無論是靠閱讀或去問金融行業的人,我得到的答案總是更多我不懂的專業名稱, 始終無法掌握事情的整個脈絡。  似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但我們仍然不能清楚描述當中的所以然, 只知道股市突然變得風聲鶴唳,一直以來好像幾巴閉的銀行突然倒閉或需要接濟,裁員潮從金融界開始一浪接一浪,很多人失去大部分身家… 我們都惶惑,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終於有個有心人看不過眼寫了《大債時代》這本金融海潚101的書, 以淺白文字讓普通人也能明白金融海潚的成因和背景。注意! 是讓沒有專業知識或天才的智慧的普通人也能明白。書是這樣開始的, 有個留學英國的冰島女學生要領錢,提款機居然說戶口已經沒錢了,詭異的是,她確信自己的帳戶裡有錢,原因是國家破產,冰島銀行沒錢了.政府不準資金外流。就簡單一句說明冰島破產怎樣影響無辜的人民, 故事繼續下去, 作者有條不紊介紹深澀詞彙的意思和背景, 以中三程度也能理解的生活化例子加以解釋。作者舉修屋頂為例講解CDS (信用違約交換),「A家跟B家借了十萬元修屋頂,並且承諾一個月還一千元,B家就問C家有沒有興趣賺點小錢,雙方協定後決定由C家代收納一千元,然後A家每個月會給C家代收費五十塊,但如果B家付不出錢就必須由C家幫他們付。故事中A家代表貸款人,B家代表銀行,而C家就是買債券的投資人。銀行把風險轉嫁給投資人,自己只需要收錢,在正常情況下是個穩賺不賠的交易。」 而大到不能倒的AIG 就是扮演C 家的角色, 承接了大量CDS,以至在金融海潚時仆在華爾街, 需要政府救助。

銀行家們的貪婪, 政客對他們的放任在沒有艱深晦澀的專業名詞的掩護下無所遁形, 一切問題和罪狀都變得顯而易見,也對雷曼苦主和在街上反金融霸權的人多了一點理解。那些被金融業者稱為百年難得一見, 無法預計的爆煲事件其實都只是因為他們過份信任數學天才的模型(model)而對風險視若無睹。政客又藉經濟問題增加自己政治籌碼, 置國家長遠經濟發展不顧, 對金融業完全放任。

照片擷取自google

今早看到希臘總理要求全民公投來決定是否接受歐盟援助的新聞,各國股市應聲下跌,認真吹希臘唔脹。《大債時代》開首就引用了一則金融界笑話:「如果你欠銀行一百萬,你的命運掌握在銀行手中;如果你欠銀行一百億,銀行的命運掌握在你手中。」信乎?

之前報章大篇幅報導林青霞的首本著作《窗裡窗外》, 當時確實吸引了我的注意,可是又未到拿腰間錢把書買下的程度。後來知道YY買了,便問她借來看。

不同年代的人對林青霞的印象大概很不一樣,有某些人心中她是最好的瓊瑤劇集女主角,我從沒有看過她演的瓊瑤劇集,從懂得看電視以來,林青霞已在演東方不敗那類男性形象的古裝角色,故此在我的青春期其實沒有見過林青霞的女性美。那時候我以為周慧敏為才是美女的原型呢。 

懂得欣賞林青霞的美已在她息影好些日子之後。林得到連女性也認同的大美人的稱號,除了是名副其實真的擁有非常美麗的臉孔外,也因為她息影得早,不再在娛圈裡混,而且不用像很多女星try very hard 便覓得如意郎君, 有種在娛圈中難得的出塵脫俗的高貴。 

就因為形象好, 要保持面面俱圓, 看《窗裡窗外》就讓我搔不著癢處之感。書是散文結集而成,散文沒有深刻的內容,描寫娛圈中的人和事也很避重就輕,幾乎只寫好的一面,或是想說明筆者只看到別人好的一面? 描寫人物不夠深入立體, 看畢整本書我的情緒也沒怎麼被牽動過,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幾位文壇的名人,也是林的好友為此書寫序,字裡行間都看得出這些人都愛惜林青霞, 事後再看這幾篇序時覺得有點偏頗,或許林真是值得他們的偏愛吧。我讀的是簡體版,事後才知道繁體版索價$170多元, 書中408頁大概只有一半是文字,其餘是照片或空白頁。值與不值是見人見智了。

剛剛完成六天成都黃龍九寨溝之旅,說是6天,其實最後一天在早上10時已返抵香港,所以行程其實只有5天。

我們一行12人是個奇怪的組合, 當中有我的父母和親戚, 有丹尼的媽媽和親戚,也有我與丹尼的共同朋友,我跟丹尼就是這幫人的中心 (《the tipping point》中的connector?) 。我們12人可謂有老無嫩, 除了我跟丹尼和另外兩個朋友外,其他人都是50開外,為求方便所以參加了旅行團。我上一次參加旅行團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以魔鬼旅程為題,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到此行絕不輕鬆, 現在回想也有點憶苦思甜之感。先說幾天來都要在清晨7點前起床相信便嚇怕不少人。當中有3天更是5點前便要離開夢鄉, 都是因為要趕早班機。

除了比公雞還要早起外,此團還要求一定體力, 而且黃龍與九寨溝地處高海拔山區,空氣中的氧份較少, 會有多多少少的高山反應。我們整團25人由成都抵達九寨溝黃龍機場(一般稱九黃機場)都感到有些輕微暈眩或心跳加速。且由黃龍到九寨天堂酒店的路程可謂九曲十三彎, 舟居勞頓,很多團友的高山反應更趨嚴重, 有的患上嚴重頭痛,有的吐得很厲害,幸好休息一晚便好多了。第二天在酒店吃早餐時就不時聽到其他香港團互相問候「無事丫嗎,今日好d未?」可見生活在零海拔的港人要適應高原也需要一點時間。 行程中幾個景點以黃龍及峨眉山最要求體力, 因為只能用行山方式來觀賞景色, 不能乘車。

說了一大段行程怎樣辛苦, 其實我還是樂在其中。一是與一大堆家人朋友去旅行的機會不多, 雖然有些時候老人家還讓人勞氣, 不過過了一會便忘記, 最重要是有導遊領隊幫忙照顧, 讓我們不用時刻侍奉身旁。就是有這樣的條件我們便可拋下力有不逮的親友在山腳, 跟丹尼和已行過黃山的姑姐姑丈完成整個黃龍的行程。不知道是否港人身子較弱還是易犯高山症, 導遊說一般香港團只有30%能完成整個黃龍行程。 出發前導遊建議夫妻二人可用一支氧氣, 但我一人便用了五支才完成路程 (一支是殺蟲水的size, 不要想成潛水用的氧氣樽啊!)。不過如果途中在點不適就真的要停止,千萬不要勉強。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看見有位女士被打橫從山上抬下來。高山反應是不分老少, 亦難以預知自己身體能否抵禦,所以一稍有不息就切勿繼續, 之前確是有港人因高山反應而魂斷當地。

雖然黃龍九寨溝的照片早已看過很多, 不過親身在當地感受又別有一番滋味。除了難以形容的美景外, 還對藏族文化有了皮毛認識 (九寨溝一帶的原居民為藏族, 在當地我們漢人才是少數民族呢), 一天之內經歷朋四季氣候,和隨當時氣候而發展的飲食文化,見識一方水土一方人。雖然有點辛苦, 此行還是十分值得, 而且也適合與未至於行動不便的父母同行。大家也快來計劃一個家庭旅行吧。

我參加的是永安旅行團,下為是次行程以供參考,括號內的是當晚酒店:
第1天.香港->成都, 參觀熊貓基地,看川劇 (Crown Plaza)

熊貓基地

第2天.成都->九黃機場,到黃龍一日遊 (九寨天堂洲際酒店)

清晨6點多由成都乘飛機往九黃機場,似走難

第3天.遊九寨溝, 參觀藏族民居(九寨天堂洲際酒店)

九寨溝裡的鏡湖,分得清哪是山哪是倒影嗎?

第4天.九黃機場->成都,峨眉山 (峨眉山天頤溫泉酒店)

峨眉山山頂的佛寺

第5天.樂山大佛, 寬窄巷子, 參觀藥行,茶葉,絲綢鋪,即forced shopping啦 (Crown Plaza)
第6天. 回港

補充:原來這幾天蔡瀾也在寫九寨溝, 有興趣朋友可以看看。不過他最後把九寨溝彈得一文不值, 我不敢苟同。他「在門口的刻着九寨溝三個字的大石拍了一張照片後,和友人商量,自己先走。」, 沒進去便彈得一文不值, 是在騙稿費嗎?

昨晚夜歸的丹尼在週六差不多中午時份終於醒來, 第一句說的就是「我尋晚(打撲克)嬴左五百蚊, 我們可以食個big breakfast 啦!」

「但我今朝shopping已經駛左五百蚊啦喎」

「下咁早你買左d咩?」

就是去了Equip Asia 的mega sale。之前家裡只有中式碗碟,一直想添幾件西式的看門口, 這次開倉正合心意。EA平日做酒店和餐廳用品批發, 每隔約半年便會開倉,大概是清空辦公室的樣品吧?

可能購物真的能令女人精神百倍, 星期六早上7點半已自動起床。喝杯咖啡看份報紙到九時多便出門了。海報寫著開倉10時開始, 我怕有人等候便早點上去看看, 誰不知水靜鵝飛,只有一個員工在門口打點。她看到我便進鋪請示上司, 讓我進去了。就這樣我竟然有15分鐘一個人在內挑選東西。到底他們的餐具不是很多人認識, 像Le Creuset 每次開倉未開門就已有長長的人龍了。

開倉的地方不少算大,估計只有以約三百尺, 看得出是平日是個會議室。貨品當然也不會像集雅廊般漂亮, 不過細心找也會尋到心頭好。我最後買了四大六小西式碟子,兩隻四方碟和4隻碗, 合共$520。

大碟$50, 小碟$35, 碗$20, 方碟$ 15

碗的底托是實心的,很墜手,手感跟我們平日的中式碗不同

這次開倉主要的貨品有酒杯,decanter, 水晶碟/盤, 暖壺, 淨色餐具等,由$5到幾百塊都有。在場有很多人買很多紅酒杯,看來是酒店或餐廳入貨。

買完東西才早上11時, 買了點材料回家弄個brunch, 當然是用新餐具囉。

Info:
Oct 8 and Oct 10-14, 2011
10 am-5pm at 9/F, Kowloon Centre, 29-39 Ashley Road,TST

現在出席婚禮大多會收到新人的小禮物, 但真心想拿回家的其實十中只有一二。有人會說「那是新人一番心意」, 但認為回禮是件「痴心錯付」的事。我知道很多新人都會花很多心思在這些小禮物上,有些甚至會親手製作, 但畢竟大部份人在這方面的預算有限, 所以出來的結果很多時都是吃力不討好。通常我會好好收藏的回禮禮物只有那些即晚沖晒的相片, 零食之類的多數即場幹掉。其餘的, 實不相瞞, 只會留在家裡很短很短時間。

所以我寧願朋友不送小禮物, 因為他們不會浪費金錢, 我也不會得物無所用。現在出席女賓客很多時都只帶一個很小的手袋, 放進電話現金一支唇膏後已沒有剩餘空位放小禮物, 所以不送禮物也是對客人一種方便。

我自己結婚的時候本來也決定不準備回禮禮物, 後來妹妹告訴我奧比斯的賀禮捐獻計劃, 新人可以賓客的名義捐款作為回禮, 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起碼錢花了肯定有人受惠, 而我也不用擔心客人喜歡禮物與否, 會不會離開時都把禮物留在桌上。我為賓客大約捐了每人$25, 奧比斯發了一張A4證書和一對結婚熊公仔, 我就把它放在簽名桌上讓客人可以看到。

剛過去的星期六日都整天坐在沙發上煲劇, 每天大概10小時, 連續的, 無間斷。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加起來20個小時丹尼都是坐在我旁邊一齊煲。看罷最後一集從沙發站起來的時候丹尼說有點暈眩的感覺,都說他身子虛弱。

我看的是最近TVB J2台也在播的《秘密花園》,貪其輕鬆搞笑又只有20集, 一個週末搞定, 不用影響下週的作息。從網上找來的劇情大綱–金洙元(玄彬)為解決表哥奧斯卡(尹相鉉)的誹聞,陰錯陽差與吉羅琳(河智苑)邂逅。但是因為偶然失誤而邂逅的羅琳影像一直徘徊在洙元的腦海裡,於是洙元為了接近羅琳而來到羅琳工作的特技學校,甚至參加面試。洙元往返於羅琳的家與特技學校積極展開了愛情攻勢。後來兩人偶然來到濟州島的一民宿,同時喝下民宿主人所送的酒的隔天,兩人的靈魂竟然交換了!成為羅琳的洙元與成為洙元的羅琳,慌張的兩人反而靈魂互換過著對方的人生而對彼此更加了解,羅琳也逐漸對洙元敞開心扉。

男女主角樣貌不算精緻, (在我眼中啦下,fans 不要找我晦氣) 不過男主角玄杉有時在臉上出現一抹溫柔的神情還是蠻讓女人動心。女主角也不是讓人驚豔那種女子, 但愈看愈讓人喜愛。男女主角因生活在不同社會階層而產生很多矛盾和由此而來的笑枓, 大概丹尼也是因為這些抵死內容而跟我呆坐20小時,當然也因為對股市無眼睇這個push factor。面對股市連續多天下瀉,丹尼也有點心灰意冷, 晚上就拋開所有報告啊分析啊走到客廳打遊戲機。一直以來他都只玩Winning Eleven那該死的足球遊戲, 聽了幾晚同樣的背景音樂我開始感到煩厭, 決定上網找套電視劇看看。後來他連續輸了很多場「球賽」,看到我經常對著電腦發笑,瞄瞄我在看什麼,就這樣看出興味來,還替我把電腦連接到電視,兩人的pat pat自此沒有離開過沙發,直到劇終。

我們倆一直很少機會一起看電視,一星期只有星期三晚約好一起看明珠台的Fringe。我告訴丹尼這次煲劇大概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吧? 他自小不常看電視,唯一認識的電視劇主題曲是天蠶變的再與天比高(上網查看發覺此劇首播時他還沒出生,很耐人尋味) ,所以在電視節目這等集體回憶很難跟他產生共嗚。這次突如其來的馬拉松式看電視, 兩人都看得樂孜孜的, 也產生了我們自己一套有關此劇的笑話, 那是我倆的秘密花園。

我很少煲劇, 因沒耐性又嫌一追便要很多時間。通常看了一集之後便上網找文字版的劇情看完便算。不過如果大家有時間也推介大家去看《秘密花園》,劇內的風景非常美麗, 配樂也十分動聽, 而且沒有無聊低能到惹人討厭的角色(經常在台劇出現) 。劇集一直埋下的懸念到最後一一解開讓人感動的, 不過就嫌大結局有點拉雜, 如果刪減一些枝節會更好。

《秘密花園》其中一幕, 羅琳壓著洙元的腳幫助他做sit up, 洙元故意情深款款把臉挨近羅琳。我曾要求丹尼試做這一幕,他以踢波扭親腳為由拒絕!

最近在高級超市經常見到黑毛豬的風乾腿,見到以下文章便覺有趣。送這篇給跟我一樣喜愛吃鬼佬風乾火腿的朋友們。

文章節錄自9月20日信報專欄食家講場,作者為區碧玲。

西方人生食火腿

中國人都是吃慣風乾腿的,雲南的有宣威,浙江的金華,火腿味鹹骨香,一般用來熬湯提味;西方人嘛,卻喜歡用來生吃,一片一片的用利刃切下來吃。一片黑毛風潮襲來,人人無不以一片黑毛豬腿兼一杯西班牙老樹葡萄酒在手,來彰顯自己的生活品味,不過並非價錢勝於一切,懂得欣賞不同火腿才算是老饕。

配水牛芝士最夾

風乾腿,意大利文是Prosciutto,西班牙文是Jamon,一般來說,取原隻豬髀以鹽醃、風乾、陳年的,皆可稱為火腿。意大利的巴馬火腿來自同樣盛產Parmigiano Reggiano芝士的Emilia Romagna區。風乾過程約需十至十二個月,風乾時間短,因此巴馬火腿只呈嫣紅色,鹹味亦最突出。想吃濃味點的,San Daniele Ham會合你心意,San Daniele和巴馬風乾火腿不同是巴馬味道比較鹹,而San Daniele風乾的地理位置不臨海,冷風來自冰川,故不帶鹹氣,用來風乾的豬腿一般較細,肉質纖維較嫩滑。大抵Parma及San Daniele屬白毛豬種,因此近來不少餐廳亦湊「吃黑熱」,找來意國版黑毛豬Cinta Senese Ham。自Tuscany山區的黑毛豬據說同是吃草及橡果,火腿顏色深紅,味道介乎巴馬火腿及西班牙黑毛豬之間,鹹香肉甜兼而有之,跟帶水分重的水牛芝士吃是最佳拍檔。預計Cinta Ham將是火腿界的黑馬,老饕遇上它便不要放過。

不過論名氣,Cinta Senese Ham就等如二線演員,等待上位,最紅的始終是西班牙的Iberico。西班牙黑毛豬是生於西班牙南部及西南部的豬種,據說是地中海豬隻和非洲豬隻,經過數百年自然交配衍生而成,和野豬的血緣相近。最高級的Bellota的豬隻以60%以上以橡樹果實為主食,次等的黑毛豬為Recebo,以30%以上橡果餵飼。

黑毛豬吃橡樹果

要培養出好的黑毛豬必須在高山自由放牧,吃的是山區上的天然橡果,以橡果為食糧的黑毛豬體內脂肪不單特別甘香,富有堅果的香味,脂肪更會轉化為含Oleic Acid的不飽和脂肪,相等於橄欖油的好脂肪,從而降低壞的膽固醇,由於天然放牧,所以油脂分布平均,味道甘香。

熟成時間比任何火腿長的黑毛豬起碼須風乾二十四個月以上才可上市,因此切下來後,肉的顏色較深,有如玫瑰紅的肌肉,橫陳着大理石的脂肪紋理。滿室的油香,像可以提煉香水的精油,火腿入口不死鹹,不嗆鼻,吃罷有回甘。此火腿濃味而且甜,只宜單片純粹享用。

豬,原來一點不討厭,還叫人每天牽腸掛肚。

星期天我跟丹尼外出,在升降機裡發現他手上的戒指不見了。他戴與不戴我都不介意, 最怕他失掉了要再買。

「你的戒指呢?」我問

「哎呀係喎!我唔記得左添…你做咩唔提我…」丹尼說。接著他問:「你連訓覺時都戴住架?」

「係呀。」

接著他認真地問:「你唔怕影響血液循環咩?」

無言。

婚禮終於完成, 我也能好好的舒口氣, 現在已開始unsubscribe有關結婚的資訊, 也不心急看到婚禮當天的照片, 可見我對婚禮其實不像很多女孩子般留戀。可能婚前幾天太勞累, 以至病至現在也未完全康復。籌備婚禮所花的金錢,時間,精力和體力是否值得, 在婚禮過後的今天我仍不太確定。

從某個歲數開始, 我便對現代婚禮抱著懷疑的態度, 結婚於我的目的是兩個人可以名正言順一起生活。現代的婚禮要人把一生的幸福濃縮在一天展現出來,引發很多形式化但沒啥意義的行為。所以當初因為很多原因而決定要辦婚禮的時候,我便決定一切以簡單為主 — 婚禮的規模要小, 只請最親的親友和朋友; 不拍婚紗照, 因為認為沒必要; 結婚當天不要只把焦點放在照片出來美不美. 因為這樣很老土。如果不是丹尼和身邊的親友積極勸誘, 大概我們的花車會沒有裝飾,註冊儀式沒有結婚蛋糕,也不會在婚前一晚有上頭儀式。幸好有這班親友的堅持, 我的婚禮才像個婚禮。

結婚當天我也蠻平靜,不算是個hyper 新娘。看到親友比自己更興奮﹑緊張和隆重其事, 兄弟姊妹盡一切努力讓我安心, 是婚禮最令我感動的事情。生活在大都會的我們都學會內斂,因怕肉麻老土而很少流露感情。婚禮是個寶貴機會讓我深深感受到親人和朋友的愛。

以下是給準新娘的經驗之談和肺腑之言:

• 情況許可下辦一個小型婚禮真的輕鬆很多(不論在經濟或安排方面),入座率也會穩定得多

• 善待你的兄弟姊妹, 因為他們跟新人一樣辛苦。盡量在交通安排和膳食方面安排得妥當一點,並預留一點時間給大家休息

• 不要把行程安排得太緊湊, 做rundown 時覺得理所當然的順利, 在實行時可能有偏差甚至意外。我認為辦婚禮其中一個要點是要讓自己當天愈少事情煩惱愈好, 無謂搞太多而令自己神經(更)緊張,也累壞身邊的團隊

• 不要事事以拍照效果為大前提, 到底你是結婚而不是拍特輯。有時太刻意太著跡反而會有反效果

• 不要換太多衫, 否則整晚75%時間你會在新娘房渡過。其實去飲的人都知道自己不是去看演唱會, 不會care 新娘穿多少套或什麼晚裝, 他們更在乎在婚宴上有多少時間看到你。如跟足本地婚宴潛規則「迎賓一套,march in 一套,敬酒一套,送客一套」, 其實每套大概只有20分鐘出場時間. 頗費時失事

• 不要太刻意製造一個特別的婚禮。現今人人都講求婚禮的獨特性, 要有wow factor要有驚喜, 結果是每個婚禮中的所謂驚喜也像倒模一樣。所以除非你對自己的創意很有信心, 時間又十分充裕,否則慳番啖氣簡簡單單便好

總結一句就是take it easy, 婚禮不是婚姻幸福度的指標, 辦得好是bonus, 有瑕疵也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只是人生中的某一天而已。

腳毛指數

  • 518,819 條腳毛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to subscribe to this blog and receive notifications of new posts by email.

Join 23 other subscribers